請問您怎麼看這波台商布局越南的風潮?以及對台股的影響?
中國大陸因為發展經濟而導致污染充斥,所以中國政府今後產業發展方向將以「重視知識經濟」、「低耗能產業」、「低污染產業」以及「高附加價值」,計畫讓世界工廠的代稱走入歷史,未來「Made in China」將不再是廉價工廠的代名詞。如果台商例如鴻海這些代工業,繼續把生產基地放在中國卻不作轉型,我覺得台灣電子產業二十年內將會有一番大淘汰。


可是如果台商轉進越南,我覺得風險將比在中國設廠還要更大。為什麼說台商前進越南風險會更大呢?最主要的原因是建立一個生產基地至少需要三到五年,這期間當地也會隨著經濟發展而提升原有的生活水平,若台商不思轉型,天天找尋廉價生產基地,無異是緣木求魚,因為當地的工資和土地不可能永遠都處於低檔,所以台商如果整天在移進移出,這樣的產業將不具有競爭力。


我目前非常注意鴻海的動向,如果鴻海在不思考轉型的方向,像是發展內銷等新銷售策略的話,鴻海未來股價走勢將岌岌可危。
   
 
台灣是否已準備好迎接陸客來台?
我的看法比較樂觀,由於台灣再經濟上擁有絕佳的彈性,只要一開放陸客來台觀光,商機就自動會被帶起,對於大陸人而言,台灣旅遊相當具有吸引力,之前受限於政治因素,中國人可以去世界各地,但唯一受限的地方就是台灣,若陸客能來台觀光旅遊,回去後可以和親朋好友大肆炫耀旅遊後的感想。 1


而比較兩岸三地,台灣人民在素質上擁有絕佳的優勢,或許很多大陸人現在比台灣人更有錢,但台灣人在知識和道德水準上還是比較高,所以我相信當陸客接觸到台灣多元並存的文化以及生活模式後,會有很不一樣的感想。
   
 
我本身是花蓮人,因為擔心陸客來台的經濟效益無法擴展至花東地區,所以想請教您對於目前蘇花高工程的看法?
建不建蘇花高就算作民調,永遠都是兩極化的意見。不過我覺得,花蓮地區愈晚開發愈可以帶來更多經濟效應,拿雪山隧道所產生的後遺症就是最好的例子,若二十年前就開發宜蘭,可能導致今天宜蘭經濟收益萎縮,過去二十年大家去宜蘭旅遊,因為交通不便,往往會規劃兩天一夜住宿行程,反而創造出許多經濟效益。



如果現在要興建蘇花高速公路,第一個受到衝擊的可能就是當地旅館業者,原本兩天一夜的行程縮短至一天之內,留在當地旅遊的經濟效益將受到相當的影響,所以我認為花蓮應該要再把觀光業精緻化,以吸引更多陸客和國外遊客,而不是過度開發交通公路系統。
   
   
學者認為馬蕭「633」政見中的經濟成長6%受限於通膨和全球經濟成長趨緩,導致今年可能無法目標6%的經濟發展,您怎麼看這樣的情形?
南韓總統當選人之前喊出「747」口號後,恐怕很難達成目標,民調支持度從上任前的7成多驟降22.7%,顯示出韓國今年的經濟前景更差。整個大環境的確不好,所以馬英九只要能誠心向人民解釋原因,大家也知道全球經濟普遍表現不佳,我相信台灣人民不會太過苛責,我推估今年經濟成長率能夠達到5%,應該就算合格。



此外,今年台幣兌美元持續升值,韓圜卻繼續貶值,若這樣的態勢持續下去,人均所得一向以美元計價,我預估今年台灣的人民所得應該會逼近韓國甚至超越。
   
 
金融產業在台灣的表現並不出色,您為什麼看好台灣銀行前進大陸?那又是哪些業務較對岸具優勢?
就台灣銀行競爭力和大陸銀行來比較,大陸銀行遠遜於台灣。根據標準普爾2000年公布的數字,大陸四大銀行逾放比高達75%,而到了今年逾放比已低到5%以下,獲利普遍都非常好。但實際上大陸的銀行經營能力並沒有太大改變,獲利主要當地人口高達十三億的優勢,加上經濟正在崛起,尤其存放款利差非常大,還有高額手續費收入,金融業在當地根本是一本萬利的行業。



台灣銀行業過去受到政府牽制,無法向外發展,導致本土銀行過多,加上外商銀行持續在國內攻城掠地,衝擊本土銀行的經營,所以這波銀行業的改革開放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,如果開放大陸市場,台灣銀行的發展潛力將有無限想像空間。
   
 
學者認為台灣的房價正在泡沫化?還有房價最近持續高漲,那一般人要如何購屋置產?
台灣的房地產才要開始,並沒有泡沫化的危機,若有人這樣認為,那是代表他們知識不夠充足,因為不能說買不起豪宅就說房地產貴,試問一般民眾誰會去買豪宅來住?豪宅只能說是城市競爭力的象徵之一,像新加坡的豪宅一坪五百萬元以上,香港更高達八百萬元,而台灣則是不到兩百萬元,這是屬於有錢人的投資商品,一般人不會去碰這樣的商品,所以不能武斷地說買不起豪宅代表高房價時代來臨。
   
 
我在投資上相當倚重財經媒體的報導,但我經常在看到利多報導後去投資,最後卻導致被套牢在最高點,以您媒體人的分份,怎麼看這樣的情形?
這就是媒體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則,我個人是嚴格要求旗下記者必須遵守此一原則,不能先買進了再寫利多,因為我認為一個人成名需要累積信用,但是背負惡名卻非常快,所以媒體人的品德是相當重要的,如此才能獲得投資人的信任。
   
   
我想知道上市公司和媒體的關係到底是如何?為什麼媒體常常引用外資報告來傳達給投資人?是否媒體有替上市公司作多的嫌疑?
我看過有些上市公司老闆自己很過的很好,但買他們公司股票的投資人卻慘得不得了,不過這些老闆的下場通常也不會太好。我認為投資人不光是看媒體報導一些利多消息,因為買股票不光是買利多,更是買公司董事長的品德。至於外資報告,外資說他們本來就是發給公司客戶的,是媒體自己愛刊登,這個問題一直在吵,可是也一直沒結論。
   
   
520之後,您如何看台灣房地產的前景?
房地產投資貴在精準,若是我計畫投資房地產,除了台北地區以外,其他的我都不會去考慮;不過從基期低和比價空間來看,高雄市或許可以考慮。
   
   
您覺得桃園航空城能達到預期的效益嗎?
基本上航空城的方向是對的,但必須放棄以往土法煉鋼的方式,以更國際化的經營和設計藍圖才能發展成功。
   
   
您覺得目前北京奧運題材對台股的效益還存在嗎?
北京奧運的效應早就已經炒完了,中國和香港股市今年看起來普遍缺乏動能,中國股市下一波重心會從北京移到上海,應該著眼於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後續效應。